探究科普研学 推进馆校合作——第三届科普研学大会分会场一侧记

2020-09-02

        8月28日下午,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分会举办。设在上海科技馆行政楼报告厅的分会场,围绕“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和“馆校合作”为主题,12位中外专家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为主题的分会场中,中外专家畅所欲言。泰国国家科技馆馆长雷文•拉维翁斯认为,科学博物馆是促进终身学习和提高公众科学意识的公共机构,而科学课程设计是优化参观者体验的关键。“博物馆小径”是泰国国家科技馆基于PLearn理念(集游戏和学习于一体)开发的一项参观活动,观众可以在参观中发现亮点,并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其观察发现,让整个旅程充满乐趣、发现、专注和满足感。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欣表示,当前我们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除了关注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有素养和能力。例如: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中的两大素养。研学课程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最好方式。当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通过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能够培养出一种综合性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自然转换成“共情活动中的引导员”。
       来自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四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科普研学课程上的特色做法。
        而后开始的“馆校合作”主题,6位中外专家作报告,带领与会者展开多角度研讨。日本科学未来馆经营企画室室长屠耿介绍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的建馆理念,从未来素养这一概念入手,强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程中环球性合作的重要作用。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服务处副处长王瑜,代表馆方介绍了在馆校结合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目前,国内馆校合作形式中以“学生参观访问博物馆”为主。上海科技馆除了学生能力和教师能力的培养之外,还注重多形式合作,例如:成立“自然联盟”、签订共享课程协议、形成科学智囊团等。面对馆校合作存在不足,王瑜也给出了相应对策:开发基于展览的课程,扩大师资力量,培育专家团队,扩大并赋能研学基地。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张琳结合实践,指出优化馆校合作有利于提升核心素养,科技与教育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黄宇介绍了“电影+教育包”的创新科普模式。来自上海市同济小学科研室主任郑志英和上海市娄山中学教师陆琼衡也分别介绍了参观自博馆“上海故事”展区和中国航海博物馆 “谁与争锋———海盗与反海盗斗争”校本课程的开发案例,对中小学校如何利用科技馆(博物馆)丰富教学内容,起到启发示范作用。

602344664

2115559487



文/信息中心 王雪

图/信息中心 高千峻、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