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用中国文化讲述科普故事

2020-09-09

      193505632


       受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普产业论坛的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接受记者采访,畅谈科普纪录片和科普产业的发展。

       自2009年起,在王小明的主持下,上海科技馆开始策划、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目前,已完成《中国大鲵》《扬子鳄》《岩羊》《川金丝猴》《藏狐》《黑颈鹤》等多部影片的拍摄制作。2019年,“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在策划这个系列科普纪录片时,想着如何把中国文化植入科普故事?如何把文化的软实力和科技的硬实力结合在一起?”在王小明看来,“科学是硬的,文化是软的,中国文化赋予科普纪录片新的灵魂,增加可读性和感染力,体现中国科普影片独特的价值。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物种和人类不是你吃我我吃你的竞争关系,而是要和谐共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在展示物种的多样性基础上,呈现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在《中国大鲵》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引用《山海经》中对娃娃鱼的描述,以水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吸引人。”

       在王小明的设想中,“中国珍稀物种”系列要拍摄100种珍稀物种:“每一个物种都很好地生存在中国大地上,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力的证明。这对我们国家和科学文化的传播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谈及科普,王小明认为:“科普能够反哺科学,形成良性互动。在拍摄珍惜物种文昌鱼的过程中,摄影师克服各种困难,拍到了文昌鱼排精、产卵的活动图像。研究文昌鱼的专家在看到这个图像后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个图像非常珍贵,填补了文昌鱼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科普就是把科学的秘密告诉给大家,培养小朋友对科学的亲近感,让科学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远。”随着数字时代的带来,王小明认为,数字科技使科普产业具有更广的可达性。跨界融合、多元化的融资、智能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能够体现出科普产业的活力。数字时代使展示的效果更加丰富,传播效益更高,更有效地提升科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科普产业的核心是科学,灵魂是文化,生命是创新。”王小明期待着用中国文化讲述科普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来源:山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