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边疆带去了大都市的创新风 为援疆博士服务团团长金樑点赞!

2018-02-08

1893003496

图说:上海科技馆援疆博士金樑同志来源/上海科技馆供图

 

       2016年12月,金樑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十七批博士服务团(上海团)团长,从上海科技馆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改革办挂职。一年“来去匆匆”,金樑坚持着“不做客人做主人”,不仅给当地带去了上海大都市的创新之风,更实现了个人思想和价值的“双飞跃”。

       主动学习 快速融入

       入冬的乌鲁木齐,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这对于来自温暖湿润地区的援疆博士金樑而言,有点“雪上加霜”。抓紧调整!这是金樑给自己的任务,没有任何犹豫,入疆后的第二天,就开始与时间赛跑,努力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变成行政干部——奔赴新疆各地、各单位深入调研,做对接、理思路、出点子,积极谋划如何抓住新工作的重点。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是金樑博士入疆后承担的第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从事科研的他,之前对此领域可谓一窍不通。熬通宵查资料、埋头恶补新知识,拿出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分析每一组数据,仔细探究数字背后的内涵。经过一个多月的废寝忘食,他终于在这个十分陌生的领域摸索出了规律,取得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金樑建议,将国家棉花目标价格由“一年一定”调整为“三年一定”。由他撰写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已经由新疆改革专报(2017年第一期)上报中央深改办、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金樑的建议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采纳,为国家农产品价格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做新疆人  实事做起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金樑快速融入新疆改革工作,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扎扎实实成为一名真正的新疆改革人。

       作为党委改革办经济与生态体制改革处负责人,他负责有关经济体制领域、对外开放领域和生态文明体制领域的改革工作。“隔行如隔山”,改革工作的壁垒被他的努力和勤奋彻底打破了!一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盐业体制改革、河长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改革、电子政务改革、放管服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扶贫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确权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天山北坡经济带改革。原本遥远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这位科技专家如数家珍的全新“关键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金樑不断用“脚步”丈量援疆的路程。一年来他走遍了新疆8个地州市,从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到北疆的伊犁、阿勒泰等地都有他调研的身影。这位新疆同事们眼中的上海博士,用自己的低调踏实让人感觉“冒着热乎气”。

       发挥专长  传播科学

       适应新工作,不忘老本行。援疆前,金樑从事生态学研究工作近20年,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农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2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在SCI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援疆期间,金樑主动请缨,发挥自己生态学专业特长,承担了自治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长期稳定性评价工作。

       他先后带队到自治区发改委、环保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畜牧厅等相关厅局开展调研,并到喀什、阿勒泰等地区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有关自治区生态安全方面的数据资料,撰写调研报告《保护自治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长期稳定性》,为推进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深入边疆科普《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其防控》,让当地干部群众对城市经济圈和入侵生物学有了新认识。

       与此同时,金樑还积极牵线上海科技馆与新疆林业厅开展合作。双方第一个合作对象就是分布于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濒危物种——河狸。2017年10月,上海科技馆科学影视中心的摄制组来到位于中蒙边境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塔克什肯拍摄纪录片《河狸》,近距离观察这个被誉为“大自然杰出工程师”的物种。不久后,全国的观众就能通过影片了解中国濒危野生动物——河狸的真实生存状况,面向公众宣传大美新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濒危物种的意识。

       一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回沪后,金樑常常回忆起那个大美山川的好地方,更感恩新疆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思想成长与价值提升。“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在新疆一年的工作,我真正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理解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她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展示新形象,做出新作为。”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