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科普展风采】坚持科研强馆,加速推进科研科普协同发展

2022-10-13

  上海科技馆始终秉持“学术立馆”发展理念,以国际前沿与行业需求为导向,长期聚焦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由院士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力量,在“三馆合一”集群化架构下深度整合三馆科研资源,逐步形成了高效的藏品管理维护体系,有博物馆特色的“1+5+X”研究体系和服务公众的科学成果转化体系,基本形成了“科研科普化、科普科研化”的内循环局面。五年来,上海科技馆综合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收藏研究体系持续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共获得馆外资助课题237个,发表文章693篇,专著91部,累计获得各类科研标本10万余件,科研与收藏对馆的强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多中心聚焦特色科研领域

  科学传播研究深入发挥行业引领。上海科技馆设立科普智库创新平台,平台作为上海科技传播智库的依托单位,与多方合作共建,获得课题项目资助共计27项,发表学术专著5部(套)和论文40多篇,专报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智库成果产生广泛影响,科技资源科普化课题研究报告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2021-2035)》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的《国内外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案例与评析》成为中科协高层次人才培养核心教材。馆刊《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年获国家哲社文献库教育学学科类最受欢迎期刊,2021年获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527270452

成立上海科技传播智库


  自然科学研究持续彰显场馆实力。上海科技馆围绕“进化与比较生物”、“极端环境生物”和“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三个特色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室建设,建立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已培养包括外籍博士后在内的博士后8人。研究团队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举办学术会议、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等方式,不断在行业内与国际上发出科技馆声音。在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承担馆内项目40项,馆外项目74项、拥有专利1项、出版专著(译著)16部。

1677517154

筹办亚太地区滨海湿地鸟类保护国际研讨会


  天文领域研究更新三馆科研格局。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已在快速射电暴(FRB)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获得南京大学和广西大学天体物理学资助,获批专利4项。积极开展65厘米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和双焦点切换一米望远镜的科研和科普应用。组织“高端天文国际论坛”、“国际小行星日”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邀请诺奖获得者和国内顶尖科学家进行专题报告。

-1128318495

望舒天文台DOT一米望远镜


多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科普化

  在夯实科研基础的同时,上海科技馆各科研部门始终坚持科研科普协同发展,积极助力科普工作,以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游戏、科普活动等形式促进科研成果向科普成果转化。

1499986036

2021上海科技馆科研工作会议


  科普出版收获累累硕果。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写作,在多个公众号上发表科普文章近100篇。《“院士带你去探索”科普绘本》、《起风了,鸟儿去远方》等科普绘本获评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科学新知-2017上海科普大讲坛文集》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优秀科普图书。

  科普影视凸显场馆特色。五年里相继创作出了《蒙新河狸》、《普氏野马》等5部纪录片和2部4D电影。4D电影推广至中国科技馆、香港TVB星河频道等30多家科普场馆和机构,首部科幻题材的4D电影《荧火》上映。16部“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纪录片在“学习强国”播放量达900万次。科普影视作品成功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多部影片援疆支边和驰援抗疫,推进科普资源均衡与共享。

-1502788414

《荧火》剧照


  科普游戏探索行业前沿。成立科普游戏团队,围绕馆科普品牌内容,进行游戏化的二次开发,目前已开发52款基于网页、移动和H5的科普游戏,形成从馆内科普IP出发的影视、游戏、出版物、文创联动开发模式。“奔跑吧,野马”活动线上参与9800万人次,《大熊猫国家公园》、《火星奥德赛》等多款游戏即将推出试玩版本。

  跨界联动挑战科普破界。联合SMG打造的“指尖博物馆”新媒体平台推出科普短视频100余部,自2020年上线以来累计浏览量3000余万人次。疫情期间与上海动物园、辰山植物园等合作开展科普活动,总点击量超过460余万次。积极拓展与北古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魔都科学等单位合作,打造特色科普新媒体品牌。

  科研人员化身科普达人。科研人员发挥专业特长,作为嘉宾和科普导师支持馆内“博物馆之夜”、金山博物馆海洋日主题报告等科普直播和公益活动。积极应用自身学术资源,为临展与教育活动提供科学支撑与藏品支持,为展教一线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和科学咨询,开展系列学术沙龙,推动以教育引导为目标的科研活动。

-1196285831

科研人员开展现场科普讲解


多渠道提升藏品征集质与量

  多年来,上海科技馆通过科研采集、专项购买、社会捐赠等方式开展藏品征集工作,累计征集藏品2万余件,完成鉴定入库的科研采集标本5063件,形成了具有三馆特色的藏品收藏、管理和研究体系。

  聚焦特色,完善三馆藏品征集和收藏体系。针对难以收藏的珍稀标本,牵头开展重点和特色藏品的专项征集工作,累计征集23批10735件藏品,如蒙侧褶蛙副模标本等。充分接收馆内外科研人员、社会机构等各类捐赠标本529件,新增147件模式标本。天文展品收藏坚持多方面拓展渠道,获得提森特火星陨石、东乌穆旗中铁陨石等珍贵陨石近百件,以及科学原版书、古代天文仪器等120多件珍贵藏品。

  精耕细作,发力标本养护、修复和模型制作。2021年底,中国目前最长的长须鲸标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亮相,总长24米,历经四年制作完成。制作河马、麋鹿等标本200余件,清理有60多年历史的皮张标本388件;修复标本300余件,制作各类模型100余件。

1678327902

中国最长的长须鲸标本


  基于深厚的收藏科研底蕴,上海科技馆将继续在科学研究方面再发力,让藏品增量再提质,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建成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世界一流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科学文化名片。


文/图 宣传处、综合业务处、科学传播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天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