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地营地建设 共享新兴技术理念——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第二分会场举办

2020-09-02

        8月28日下午,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第二分会场在上海科技馆VIPB会议厅举办,11位专家先后围绕“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新技术新理念在研学中的应用”两大主题作报告,对研学发展进行经验分享,提出建设意见。
       在分会场上半场,6位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东方绿舟、昆明植物园、绍兴科技馆、科大讯飞、海信科学探索中心的行业专家,结合基地营地自身特色和研学实践经验进行研讨分享。
对于如何打造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特色,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郭耕犹如麋鹿苑代言人,将麋鹿苑的户外生态创意一一展现,诸如动物之家、森林文化、生肖群雕等设计,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富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特色。而由企业为主体建设运营的科技馆则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展览策划。科大讯飞AI产业加速中心赵东分享了即将建成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馆的布局和展示,希望通过人机沟通的多样化展陈手段,打造一个集科技感、现代感和艺术感于一身的青少年科普乐园。海信科学探索中心副经理赵明敏讲述了老厂房的“大变身”,探索中心把海信的工业文明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科技成果联袂展示,成为了青岛市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多家科普研学基地营地也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展览和活动。麋鹿苑的生物多样性警示教育活动“为灭绝动物扫墓”体现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提供了一条独辟蹊径的研学路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科普高管冯石分享了科普研学活动优秀品牌“小蚂蚁和大百部种子的友谊”和全球葱园葱属植物专题展,她认为研学发展应促进非正式教育场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双方进行有效评估,共同守护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东方绿舟副主任吉峰介绍,东方绿舟目前已拥有44 条市内研学路线和16条市外研学路线,国防科工主线“国防志趣”和自然生态主线“生态野趣”等五大主题活动深受欢迎。绍兴科技馆馆长陶思敏认为打造一支优秀的研学团队,是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其中活动运营、课程研发和教学辅导可谓研学团队的“三驾马车”。
       在分会场下半场,5位来自高校、科技馆、科技企业的专家分享了新技术在研学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不同领域角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展望新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专家们提到了新技术应用下的研学实践和传统学习的区别与优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陈文莉提出了无缝学习的概念。所谓的“缝”,是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虚拟空间与非虚拟空间学习之间的转换,而移动技术将打破这些“缝”的界限,通过其便携化、情景化、个适化、联结化等特点,在科学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太年从教育视角分析了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与内容开发。他认为,研学课程的设计必须聚焦主题、深度参与、多重联结,从而弥补基础教育的短板,让学生在丰富的研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全面发展。
       除了理论研究,几位专家还分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凯讲述了数字化科普研学在上海科技馆的探索应用,如采用网络直播方式举办的科普大讲坛,通过“云讲座”极大地拓展了受众面;今年疫情期间举办的“新冠肺炎科普知识在线竞答”,是跨馆合作、汇聚资源的一种新型线上科普模式;多款有趣的科普游戏延伸了实体展览、展项的科学内涵;运用数字化治理手段支持场馆智慧运行、为观众提供智慧服务。疫情期间博物馆都上了云,远程延伸了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效?时空色彩(苏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承围绕远程研学的需求和问题,和大家探讨了科技企业在行业中的探索以及科技工具如何适应未来的教育需求。上海宽创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东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大家了解怎样围绕某个主题设计展项。如生命展项“生命进化树”,集合了地球所蕴含的所有生命体,通过四季变迁,让人们近距离感受自然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生物展项“达芬奇密码”带领公众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达芬奇,解读艺术中的科学。
        深入细致的专业研讨让与会人员对科普研学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会议在圆满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1804493929

-226090606


文/信息中心  黄怡静、曹敏

图/信息中心 王安琪、宗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