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首映,“脑机接口”技术搬上银幕

2024-01-17

  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他人的记忆之中,体验不同的生命故事,那将会发现怎样的世界?1月16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资助、上海科技馆制作的公益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映。该片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打开一扇通向记忆旅游的想象之门,探讨科技与记忆、人性和伦理之间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关系。

  影片女主角李淘淘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脑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全心投入于自己创立的“记忆旅游”项目,试图开创人类体验记忆的全新方式。在“记忆旅游”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得可能,可以透过爱人的记忆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纽带,或是通过宇航员的视角体验月球上的每一步。然而,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创业之旅中,李淘淘遇到了神秘的投资者计潜,在他们俩的言语交锋中,计潜发现她所宣称的一切似乎并不是那样……电影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复杂多变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个融合科幻与哲学思考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科技、记忆、个人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该片的科学顾问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陶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天明研究员。两位科学家的专业见解为剧本创作提供了灵感。陶虎将脑机接口技术形容为一种能够“让病人变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的技术。他说,脑机接口的初期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脑神经疾病患者和残障人士恢复正常生活。这部分人群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宽容度较高,比如可以接受侵入式脑机接口、接受一次脑外科手术的代价等。而要将这项技术推广至普通人,就必须保证植入手术的创伤最小,同时确保植入的电极功能强大、副作用极低、使用寿命长久,并开发自动化植入手术机器人,以减少对脑外科医生的依赖。这一思路也成为该剧中重要的情节推动力。

  作为脑神经科学家,杨天明则提供了关于意识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如果从纯粹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意识不过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活动。”他说,“大脑是可以被改变和影响的。”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身份、起源、死亡与永生等深奥而古老的人类问题的探讨。在脑科学的视角下,这些终极问题得到了全新的思考路径。

  影片还探讨了这一技术潜在的伦理风险,不仅作为戏剧性的冲突来源,也向观众传达警示。

近年来,微电影和微短剧在年轻一代中备受欢迎。聚焦科技前沿的科普微电影不仅能为公众带来精彩的观影体验和广阔的科学视野,更能引导广大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支持科学、参与科学。

  《记忆旅游》1月16日16时在哔哩哔哩平台“魔都科学目录”频道播出,后续将在上海科技馆三馆新媒体平台免费播放。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