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杀蝙蝠?上海自然博物馆邀专家共话“疫情之下的野生动物保护观察”

2020-05-26

     2119042430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3日电(郑莹莹)“能不能杀蝙蝠?我们要看它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支持有哪些。比如杀了蝙蝠之后,蚊虫会不会增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说。

       5月2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绿螺讲堂开启今年的首场“新问题沙龙”,主题为“疫情之下的野生动物保护观察”。本次活动邀请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谢幼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党委书记张秩通以及《知识分子》科学新媒体主笔叶水送,几位专家分别从医学、生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学传播媒体等多个角度为公众解读。

       王放在题为《疫情之下,我们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的分享中,从一位野生动物研究者的视角,为公众讲述了病毒与野生动物以及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人兽共患病是常态,不是特例,大家感觉人兽共患病越来越多,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谢幼华说。他介绍,这些原因包括: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区域变大。第三,交通便利、传播快。第四,饲养宠物,且宠物种类变多。第五,更灵敏检测手段能检测出疾病。

      谢幼华以《人类传染病与动物》为题,为公众讲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人畜共患病的相关知识、疫苗开发、对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对传播链条的溯源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对谣言的破除等内容。

       活动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BILIBILI官方账号进行直播。

       现场还有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党委书记张秩通从“法律修订、政府职责、社会传统”等视角提出在疫情之下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一些思考。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主笔叶水送从政府应对以及媒体人视角阐释政府在应对疫情、守护环境方面的相应举措行动。

据悉,绿螺讲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面向普通观众的科普公益性讲座,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57期,内容涵古生物、生物基因工程、土壤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古生物、食品与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新问题沙龙”子系列活动,以“学术思辨、科学启迪”为主要目的,以“主题演讲+跨界对话”为主要的形式,旨在启发公众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传递科学精神。(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